目前分類:職場文章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6萬元和3.3萬元,她竟然選擇2.6萬元

  • 文/洪雪珍  圖/Samuel Mann

 

 

「同時有兩份工作錄取我,薪水差7千元,我應該選擇那一個?」果果從大學剛畢業,因為我在人力銀行任職,碰到求職問題,總是會line我,聽聽我的意見。就一位社會新鮮人來說,薪水竟然可以差到7千元,並不是小數目,引起我的好奇心。

 

800418

圖片來源:Samuel Mann,CC Licensed

・她選擇少7千元的工作

A公司做醫療器材,錄取果果的是人力資源部,月薪2.6萬元,工作內容含蓋整個人力資源的範疇,比如:招募、訓練、薪資、績效等,部門裡只有一位主管和他共兩人。B公司是科技大廠,月薪3.3萬元,也是在人力資源部任職,只要負責校園招募,上面有三個層級的主管,整個部門共三十人。

「這有什麼好選的?既是大企業又是薪水多7千元,當然選這一家!」看果果猶豫再三,下不了決定,同學都很不解。

我告訴她,選擇工作時除了薪資高低和企業規模以外,必須再考慮其他層面,比如:個人興趣、工作意義、前途發展等。如果只接觸校園招募,固然可以培養縱深的專業性,累積校園人脈,但是不免狹隘,將來轉職時會吃虧。

「你還年輕,不妨多嘗試各個領域,找出興趣與專長,再決定聚焦在那個專業。」

果果想了想,覺得有道理!而且她認為大企業天天加班,朝九晚九,沒有時間進修,也會限縮未來的發展。在不必負擔家計與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果果最後選擇薪資少7千元的小公司。也由於她認真努力,三個月後調薪3千元,同時在探索過人資的全領域後,決定聚焦在教育訓練這個領域下功夫耕耘。

「我喜歡看到同事在專業技能上的成長,這帶給我莫大成就感!」很明顯的,果果在挑選工作時,特別重視兩點:個人興趣、工作意義,相較之下,薪資只要公平合理,符合市場行情,在她的滿足點之上,多一點或少一點並無所謂。不過,父母經濟不錯,鼓勵她勇敢追求自我實現,也是不能忽視的客觀條件。

・7成年輕人不要高薪

台灣<商業周刊>曾和中國的東方線上合作,調查19~29歲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的想法,結果發現新世代並不如社會所批評的,比如:好逸惡勞、向錢看齊,只求錢多事少離家近。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這麼問的:

「一份工作是低薪但輕鬆,一份工作是高薪但辛苦,你選擇那一份?」

78%台灣年輕人選擇高薪但辛苦的工作,82%中國年輕人也選擇此項,這表示年輕人願意為了高薪付出代價,並不是社會說的他們是好逸惡勞的一群。

接著再問:「一份工作是自己有興趣,一份工作是高薪待遇,你選擇那一份?」

台灣超過七成選擇有興趣的工作,中國年輕人也有逾五成做了同樣選擇。這就是年輕人的心聲!他們重視工作是否符合志趣,遠比薪資還重要。

・3.6萬元剪雞排,沒人要做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當父母以為工作還停留在第一二層的需求,追求生存與安全的層次時,年輕一代早已經升級到第五層,講求自我實現。所以當社會不斷責難年輕人有工作不去做的同時,其實是不對的,因為他們是更進步的人類,而這樣的進步是父母與社會教出來的。

當這一代年輕人在物質不虞匱乏的環境下成長,他們不會認為自己要去忍受髒亂的工作環境、甘冒危險的工作條件,以及犧牲家庭生活和個人社交……等,只是為了賺一份薪水養家活口。試著想想,他們多的是不結婚不生子,還住在家裡,一人吃飽全家飽,那裡能體會「為五斗米折腰」這樣老掉牙的論調?

一位雞排工廠大夜班的員工,到台大ptt批評年輕人只會抱怨22K,而月領3.6萬元的剪雞排工作竟找不到人,「就是因為不缺錢,才對工作東挑西揀!」這話引起一陣口水戰,而從他們的爭論中,可以一窺年輕人在挑選工作時的真心話。

「這份工作沒有學到技能,也沒有發展性,要我也不幹!」

「雞排工廠聽起來就是血水四流,髒亂噁心,當然找不到人!」

「大夜班?不就是要和朋友都斷了,家人也不必一起過生活了……」

年輕人認為工作不只是賺薪水,還要符合志趣與自我實現,這是一個更進步的觀念,只不過企業準備好了嗎?如果沒準備好,就永遠要面臨找不到人才的困境。

※本文歡迎轉載 授權請洽《 yes123粉絲團 》

文章網址→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6827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該換新工作嗎?自問自答就有答案

    • 文/曾宜婷   圖/彭博

面對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是否該拋下現有安穩的工作,勇敢拚一回?老闆預計把台北公司總部遷到台中,應該和家人商量搬家,還是在台北找一份新工作?現在的工作沒什麼不好,但總覺得不符合自己的興趣與期望,到底該不該換工作?

02-26560123#2828劉玉鳳  

 

求職者常常面臨許多類似的矛盾與抉擇,有時機會來了,因家庭、個人因素而躊躇不前,若沒有及時把握又懊悔萬分。到底哪一個選擇才是最好的?為了找到解答,總是多方打聽新的工作機會,是否就真的是一份「好工作」,舉凡薪資、福利、企業文化、工作環境、老闆個性等,就怕自己哪個環節沒打聽清楚。但在這之前,有什麼是必須先問問自己的呢?

 

在申請新工作之前,確認自己的心意和想法很重要。所以不論你現在是要申請第一份工作,還是思考是否該跳槽,策略顧問、暢銷書《Big Data》作者Bernard Marr,在自己的LinkedIn網頁上,建議應該先問問自己這10個問題:

1.對於目前的工作,你真正的感受如何?
有時候我們著手尋找下一份工作,是因為別人碗裡的食物永遠比較美味,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好。但如果仔細審視現在這份工作,或許沒這麼糟。問問自己,最喜歡目前這份工作哪一點?又最不喜歡哪一點?

2.你的長遠目標是什麼?
這聽起來像老掉牙的面試考題,好比說五年內有什麼生涯規劃。但事實上,尋找新工作時,知道自己長遠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希望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或是想在進修研究所學位前找一份臨時工作,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目標,所要找的工作項目、考量因素可能完全不同。必須問問自己,哪一份工作比較接近長遠的目標?

3.你的熱情是什麼?才華與專長又是什麼?
對很多人而言,喜歡、感到熱情的事物無法和工作結合,如果你就是其中之一,可以思考幾個問題:你對什麼事有強大的熱情?如果喜歡的事物可以和工作結合,你願意額外花時間耕耘嗎?你與眾不同的才華是什麼?(別懷疑,每個人一定都有)以及最重要的,你願意努力提升你的才華嗎?

4.你喜歡哪一種管理風格?
有些人喜歡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期望主管在許多工作細節上都能參一腳,對工作的每一步驟都給予明確指令與規範。但有些人則希望在工作方面被賦予更大的自由,主管不插手所有細節,而是賦予權限讓你自己決定。你自制能力好嗎?你喜歡每天被盯著打卡,還是希望主管放你獨自工作?

5.你渴望工作與生活達到什麼程度的平衡?
儘管你認為工作和生活永遠不可達成完美的平衡,確認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型態還是很重要。你夢想在家工作嗎?還是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準時離開辦公室?你是否需要一些彈性的時間接送小孩去補習班?期望週末能有自己的時間好好放鬆?或者放自己一個月的長假好好去探索世界?知道自己內心的渴望很重要,如此當你在申請新工作時,才能有效的評估新公司文化,確認自己是否離理想生活更靠近一些。

6.你的工作風格是什麼?
如果你非常害羞內斂,一份經常需要在眾人面前簡報的工作,或是需要經常拜訪客戶、和客戶溝通的業務工作,也許會讓你每天愁容滿面。同樣的,如果你個性活潑外向,每天被關在安靜的辦公室一定會讓你不好受。了解自己的內在特質,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想找什麼性質的工作、進入何種工作文化的公司。 

7.你的優勢和弱點是什麼?
有些工作能讓你發揮長處,有些則剛好戳到你的痛點。縱使是同一領域的職位,在工作要求方面都可能大不相同。舉例來說,有些行政主管職位需要時常以電話和他人溝通、管理時間排程,有些則需要會計、編列預算能力。瞭解自己的極限和擅長項目,可以幫助你在眾多選擇中縮小範圍。

8.你準備好做改變了嗎?
不要倉促放棄某些工作機會,例如通勤時間過長、必須搬家的工作。問問自己考慮什麼因素、想要得到什麼。如果取得夢寐以求的工作門票,你願意為工作飄洋過海嗎?願意做必須加班的工作嗎?願意為了工作經常出差、每月有一半時間離開家、待在國外嗎?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做這些改變,再決定也不遲。

9.你在網路上的形象如何?
在你寄出履歷與申請前,花點時間審視自己在網路上的表現。搜尋一下自己的名字,看看會出現什麼結果。更新社群媒體的隱私權設定,清除一些令人尷尬的照片和動態,優化一下社群帳戶頁面,尤其是你LinkedIn的個人檔案,讓別人能在網路上第一次搜尋到你就有好印象。

10.你的財務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目前的薪資無法達到預期的財務目標,沒有關係,但必須思考如何達到那個目標,並擁有達到該目標的遠見。你可以對目前的工作類別做薪資調查,問問身邊的人、上PTT搜尋,確認平均薪資是否可以讓你達到預期的財務目標?多久才能達到?如果你有一個遠大的財務目標,可能要考慮找其他工作。

 

※本文出自《SmartM人才培訓網》,粉絲團為《SmartM人才培訓網Facebook》

文章網址→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6670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上敵人,都曾是朋友!防小人必學5密技

  • 文/謝文憲   圖/Erich Ferdinand

「人前拍拍手,人後下毒手」,就這十個字足以說明職場的現實與醜陋。雖說不打不相識,某些時候能化敵為友。但更多時候,今天的朋友,往往就是明日的敵人。

刊登徵才專線02-2656#2828劉玉鳳  

 

朋友就是朋友,同事就是同事,朋友千萬不要當同事,而同事也不用當朋友,這是我這24年來職場的體會。

除非你願意百分之百相信他,讓你們成為生命共同體,否則短暫的職場關係,終究換來的就是一場空罷了。

今天我想談談「小人這檔事」。我相信大家在職場打滾,多多少少有受到小人陷害的經驗,而自稱常受小人陷害的忠人,不是個笨蛋,就是個濫好人,不是嗎?

職場上要防小人,我想談談「五大要小心」的自保觀念:

1.喝酒場合要小心

若有機會外出喝酒,尤其有同事的場合,千萬要小心,喝酒時無心的話,很容易被有心人外傳,我是建議啦,能不喝盡量不喝,若要喝,千萬評估一下酒量,或是選擇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下喝酒,遇到陌生人在現場,尤其特別小心。

2.外出過夜要小心

我不是要你帶異性過夜啦,我是說公司若有活動在外,需要過夜時,你根本不知道你會跟誰分在同一個房間,就算知道,也不見得安全,通常耳語都是在公司的outside meeting結束以後,才在公司傳出來的,小心,隔牆有耳啊。

3.初來乍到要小心

您若剛到一個新部門,或是剛換新公司,不要太早想出頭,有心人專打出頭鳥,您若是有百般才藝天賦,建議觀察三到六個月之後才出手,太早出頭或是過分彰顯自己的能力,小心成為公司小人或是高層鬥爭下的亡魂。

4.異性獨處要小心 

處理異性關係是職場最敏感的話題,遇到單獨與異性相處的場合,自己一定要知道提高警覺,不是要你想歪,因為被任何一個人看到,只要是有心人,都可以特別拿出來做文章,不要說我沒有提醒你,遇到異性一定要小心,尤其是單獨,你若要追她,除了另當別論以外,總之還是要小心,不要惹來殺身之禍,不是被殺,就是你得殺別人。

5.金錢處理要小心

您一定會說:「憲哥,看來你都在講廢話,處理金錢不就是要小心嗎」?我當然知道,我是說當你有處理公司大額金錢(現金),或是經手採購的人,小人若真的要害你,簡直輕而易舉,所以,我要你特別處注意自己的說話與簽字,若有第三者陪同,或是知曉,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記住了嗎?這五個『要小心』,千萬要小心喔,別說我沒有提醒你。

 

※本文內容授權自《謝文憲》,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6451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賴是團隊同心協力、有效運作的核心

 

  • 文/派屈克•蘭奇歐尼

少了信賴,團隊合作無異緣木求魚。遺憾的是,信賴這個詞被使用、也誤用得太頻繁,因而喪失了部分的影響力,甚至,已開始讓人覺得有點陳腔濫調。這也是為什麼在談信賴時,明確解釋它的含意十分重要。

報紙公告廣告刊登專線02-2656-0123#2828劉玉鳳  

圖片來源:[Fanatic Studio] / Getty Images

在建立團隊的情境中,信賴,就是團隊成員對彼此有信心、相信同僚是善意的,而不需要保持防衛或戒慎恐懼。基本而言,成員之間要能坦然暴露本身的弱點。

這樣的描述,顯然不同於一般對信賴的定義。一般而言,信賴強調的是,憑藉過去的經驗,預測一個人的行為。比方說,你可能「信賴」某位成員會有高品質的工作表現,原因是他的表現向來如此。

這定義或許不錯,但是還不足以表現出偉大團隊特有的信賴。真正的信賴,需要團隊成員不但坦承彼此的弱點,也相信自己的弱點不會成為別人的把柄。這裡所指的弱點,包括缺點、能力不足、人際關係差、犯錯及求助。

儘管聽來有點頭腦簡單,事實上,唯有團隊成員能真正彼此坦承自己的弱點,才不會有自我保護之虞。人人因此能夠果斷地採取行動,為所當為。如此一來,團隊集中全副精力和注意力在手邊的工作,而非只是爾虞我詐,或是搞政治鬥爭。

要透過坦承弱點、建立對彼此的信賴,並不容易。因為,在事業發展和受教育的過程中,大多數的成功者學會了如何與同僚競爭、以及保護個人聲譽。要他們基於團隊利益,放棄這些本能,其實是一大挑戰。但是,確實有其必要。

做不到這一點,團隊將付出極大的代價。喪失信賴的團隊,浪費太多時間、精力在個人的言行,以及與團體的互動。他們通常不喜歡團隊會議,也不願冒險求助或提供協助。結果,在互不信任的團隊中,士氣往往十分低落,職務變動頻繁。

克服這個障礙的建議

團隊如何建立信賴?比較麻煩的是,這種以坦承弱點而建立的信賴,無法在一夕之間達成。它需要長期的共事經驗、歷經多次展現堅持和誠信的考驗,以及對團隊成員獨特特質的深入了解。無論如何,團隊可以藉由焦點明確的步驟,大幅加快整個過程,以較短時間建立信賴。以下提供幾項具有這種效果的工具。

● 個人歷史演練
團隊可以利用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進行建立信賴的基本步驟。
這個低風險的演練很簡單,團隊成員只需要在會議中,依序回答幾個有關個人的問題。

基本上,問題不要過於敏感,最好是像家中排行、家鄉、童年的獨特經驗、嗜好、第一份工作、最不滿意的工作等這類的問題。光是描述這些比較無傷大雅的特點或經驗,就能讓團隊成員開始在比較隱私的基礎上,形成彼此間的關聯;把對方看成活生生、同樣具有人生歷練和有趣背景的人。這會激發強烈的同情與諒解,也能遏制不公平且不當的行為傾向。

信不信由你,由於有些團隊成員彼此了解如此淺薄,只需少許資訊,就能開始破除彼此的隔閡。(所需時間:至少三十分鐘)

● 團隊效力演練
這項演練比前一項的要求更多、更重要,風險也比較大。
團隊成員必須確認每位同僚對團隊最重要的貢獻,以及基於團隊利益,而必須改進或戒除的問題。做法是,一次由一個人做自我剖析,說明自認在團隊中的角色與貢獻;通常由團隊領導人開始,然後由其他成員回應各自的看法。

雖然這項演練一開始顯得很彆扭而且有些冒險,難以置信的是,一旦開始後,就不會太難了。而且,大約一個小時之後,就會出現大量既有建設、又正面的資訊。

此外,團隊效力演練雖然需要一定程度的信賴才能進行,可是出人意表的是,即使機能障礙問題嚴重的團隊,通常也能順利完成,過程中的緊張氣氛,也比想像中少得多。(所需時間:至少六十分鐘)

● 性格與行為取向分析
建立團隊信賴最有效且持久的工具,是團隊成員的行為取向和性向分析。這類工具藉由增進眾人的相互了解和體恤,幫助消弭彼此的隔閡。

我個人認為,最佳的分析工具是麥爾斯——布里格性格類型測驗。不過,還有很多工具也各有不同的愛好者。這類工具的目的,不外是根據團隊成員各自不同的思考和言行方式,提出針對個別團隊成員、實用且科學的行為描述。

這些工具的最大優點,是對不同性格類型,保持中立的立場(成員性格類型顯著有別,但無優劣之分),具有研究基礎(而不是利用占星學或玄學),同時受測者在確認自身類型上,扮演積極的角色(並非只憑一份電腦資料或測驗分數,決定個人的性格類型)。

很多工具會要求持有證照的顧問全程參與,這能有效避免誤用它的含意和應用方式。(所需時間:至少四小時)

● 三百六十度回饋
過去二十年,這樣的工具十分流行,並且為團隊創造出極大效果。但是,這類的演練要求同僚彼此間具體評斷、提出建設性批評,因此比先前介紹的工具或演練風險更高。

在我看來,三百六十度回饋演練之所以奏效,關鍵在於它與薪資報酬和正式的績效評估完全無關。相反地,它應該被當成是一種養成工具,讓員工在不需要擔心任何後果的情況下,確認彼此的優點與弱點。

但在此要再度提醒,只要和正式的績效評估或薪資報酬扯上關係,三百六十度回饋演練就會帶有政治色彩的危險。

● 團隊體驗活動
近十年來,拔河比賽和其他激勵合作的團隊活動似乎不大流行,而這不令人意外。但是,很多團隊仍然樂此不疲,期盼藉此培養成員間的信賴感。

雖然,透過嚴峻、又有創意的戶外活動,確實能夠激發團隊合作的精神,使成員因此受益;問題是,得到的好處或心得,不必然會直接轉換到工作環境中。因此,一般認為,團隊體驗演練如果安排在主要、關鍵的流程中,自然會成為增進團隊合作的重要工具。

雖然,上述的工具和演練,都能在短期內大幅增進團隊建立信賴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還是必須固定進行後續追蹤。個別的成長領域必須一再檢討,以免在過程中喪失求進步的動力。即使是實力堅強的團隊,也需要特別注意,因為,動力一旦減弱,將會導致信賴程度降低。

 

※本文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2355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傳這樣寫...先拿下面試機會!

 

  • 文/維玲

20151008142706_06319  

圖片來源: Gangplank HQ,CC Licensed

不論是寫自傳或是在面試時,大家都要把握一個重點是:長話短說,然後要有重點。因為沒有人會像老師或是父母,把你寫的文章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把你要說的故事從頭聽到尾,所以練習「長話短說」,就是一件很重要得事情。

怎麼做呢?

小時候大家一定做過二種練習,一就是寫大意,也就是把一段話或是文章,挑出精華處並且簡短的做出敘述。這可不是隨便選個幾句話出來寫喔,寫出來的大意所要表達的意思是要與原本的文意相同,可不是隨意減少句子而以喔。

另一種就是給一段兩到三行的句子,請你長話短說,把他變成只有一行左右的句子 。

比如:
媽媽帶小明到超級市場買水果,找來找去找不到想吃的水果,所以就去另一個水果攤上選水果,終於選到小明愛吃的水梨。

長話短說:
媽媽帶小明買水果,去超市找不到要的水果,最後到水果攤上買到小明愛吃的水梨。

把這兩種練習帶到你的自傳中。

先寫好你原本想要表達的自傳,不管有多長都好,寫完了就利用上述兩種方式,來精簡自己的內容,經過一次一次的修整,記得修整完可以請朋友或是家人聽聽,這樣對自己的幫助會更多,因為你知道別人聽到得是否是完整你想要傳達的,這件事情是很關鍵的喔。

不要修到最後,卻沒有重點或是內容那就失去意義了。

※本文內容授權自《涂維玲-職涯顧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6003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傻了嗎?哪來沒壓力的工作

  • 文/Chen Mitchell    圖/normalityrelief

業績達不成就是壓力(的開始),達成就是快樂的開始。孩子!別做一個沒試過,就輕言放棄的人吧!

20150915145530_01364  

圖片來源:normalityrelief ,CC Licensed

寫給今年碰到的所有應屆畢業生,跟我有類似對話的。
我:「親愛的同學,我接到人力銀行寄來的履歷表,上面註明的方便聯絡時間,是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下午一點打給你,你聲音好似剛睡醒般的。)
我:「是否在休息,我過些再打。」
同:「可以、可以。」
我大致介紹了一下我自己,以及詢問你的工作經驗。
我:「大學畢業,對自己有何想法?」
同:「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我:「希望待遇呢?」
同:「三萬以上!」
最後你問我一句,「有業績壓力嗎?」
我告訴你,你應徵的是業務單位、有業績獎金,當然有目標。目標未達,不是壓力是什麼呢?但是當你達到目標後,你的喜悅將會超越疲倦。

你開始語塞、開始說一些拒絕的言語...

最後你告訴我:「我想想看好了...」(我心底的OS是...你投履歷的耶!)但我知道,你想要的是薪水固定但沒有壓力的工作。我多想告訴你,所有的人都不想要壓力,都想當個快樂的工作人。連我都不想有壓力啊,但壓力使人成長。當你應屆畢業,正當起飛的時候,請不要放棄可以挑戰的權利。

因為唯有現在的你,才有足夠的精神、歲月,讓你去嘗試、去跌倒。到了我們的年紀,已經無法再次輕易的選擇工作。因為我們必須負擔家庭、為人父母的壓力了...

孩子,我也為人父母有太多的話,百感交集。但,我真的沒有辦法每一通電話都這樣開導...我除了招募,還有其他的事情得做啊。HR也有業績、也有壓力呀!

※本文內容授權自《Call me Mitchell 呼叫米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828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倒推法與幻想 找到職場目標

  • 文/鍾子偉   圖/Ollyy

不知道如何選工作?那就請想像阿拉丁神燈中的精靈,跑出來跟你說:「請你形容一下當你三十五歲時,理想中的辦公室環境是什麼模樣,窗外有什麼景緻,甚至辦公桌椅的樣式;而你自己會穿著什麼樣的服裝去辦公室、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

刊登徵才專線02-2656-0123#2828劉玉鳳    

 

找到你的人生終極目標 
在我們周遭,一定曾經遇過同學、朋友、學弟妹提出這類問題:「我現在二十四歲了,該不該出國留學?要去美國還是中國大陸比較好呢?」或者是:「我現在二十四歲了,你覺得我該不該去念MBA?該不該去考GMAT?」 年輕人之所以會感到茫然,或許是因為覺得這些問題很抽象,不知該從何思考起。其實進一步去想,你真正該問的問題是:「念完MBA之後,我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這才是你的「終極目標」。真正具策略性的思考邏輯,應該是先決定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因為這個終極目標,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想像你的未來工作 
你在考慮去哪裡念書之前,當然要先考慮到未來想在哪裡就業。如果你告訴我,你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自己三十歲時,可以在紐約的金融產業工作,我就會回答你:「一定要考托福,一定要考GMAT,一定要念MBA,而且一定要申請美國的MBA。」因為,紐約的金融產業只會錄用從美國排名前十MBA學校畢業的學生。但如果你告訴我,你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自己畢業後,能在大中華地區從事精品業的管理工作,那麼去香港、上海念MBA的價值,可能會比在美國念MBA還來得高,因為從在大中華地區念MBA開始,就可以累積日後就業可能會運用到的人脈與經驗,而你實習的公司,自然而然也會以大中華地區的公司為主。

或許受到大環境的不景氣、上一代的觀念或是一路經歷的教育體系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許多年輕人找不到自己的終極目標。那麼,建議試試下面這個我在哈佛念MBA時,生涯規劃的輔導顧問用來引導我們的方法:「閉上眼睛,回想自己曾經看過的電影,回想電影中的場景以及男女主角的工作。」

如果你當初看到這部電影時,曾經發出:「哇!這工作棒呆了!」的讚嘆,那些畫面與場景讓你好想成為其中的男女主角、從事他們所擔任的職業。這就像是回到小時候,當大人問:「你長大之後,想要當什麼?」一樣,回想那些電影的畫面,哪些元素是會讓你憧憬、感動的,將它們全部寫下來;通常這些描述的背後,都有若干的同質性。舉例來說,如果你所嚮往的男女主角,工作是在出版社或是當記者,那麼或許你根本上對「文字」有某種程度的喜愛,至少不討厭,也許你也曾想過透過文字,表達自己覺得值得分享的一些價值觀。將這點放大的話,或許代表著雜誌社、傳播媒體、廣告公司、報社等工作環境都是你可以接受的,而記者、作家、文字工作者、編輯、文案等工作性質也都是可行的。這是一個開始,讓你對於自己的終極目標產生一些較為貼近的想像。

另一個簡單的方法去引導自己找出終極目標,就是想像阿拉丁神燈中的精靈,從神燈中跑出來跟你說:「請你形容一下當你三十五歲時,理想中的辦公室環境是什麼模樣,窗外有什麼景緻,甚至辦公桌椅的樣式;而你自己會穿著什麼樣的服裝去辦公室、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告訴我,一份怎樣的工作,會讓你每天早上很開心地起床去上班,同時很驕傲自己擁有這份工作。盡量天馬行空地去形容對於這份工作的所有細節;你只要說得出來,我就實現你的夢想。」

你開始想像:「我希望上班的地方是一棟很氣派的辦公大樓,坐落在繁華熱鬧的金融區,公司是外商,同事來自世界各地,穿著正式的套裝上班……」你寫下愈多關於這份工作的細節,就可以刪除愈多的不可能性,聚焦在愈來愈精準的描述與想法,你自己也會恍然大悟:「原來我的dream job可能是一個什麼樣的產業、什麼樣的性質,以及什麼類型的工作!」

確定了自己的終極目標,想在三十歲時擁有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倒推回去,你在三十歲之前可能必須完成哪些考試、拿到哪些資格或證書、具備哪些能力與經驗,再把它們逐一列出,如此一來就算是成功地將這個抽象的「終極目標」具體化了。

 

※本文內容授權自《先覺出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20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到這三點 說話從無聊變性感!

  • 文/水淼  圖/wavebreakmedia

有很多領導者的溝通能力僅限於照本宣科、做官樣文章,或者只會念念祕書的稿子,這些稿子每篇都寫得差不多,念到後來,大家全都變得麻木不仁。有領導者就曾經問我,要怎樣溝通,屬下才聽的進去呢?

20150818120923_08464  

我經常表揚一些說話「性感」、敢於突破官僚常規的領導者。雖然用的是半調侃的語言,有的領導者很開心,有的領導者則顯得不太自然。有領導者就曾經問我,要怎樣溝通,才能表現得比較「性感」。以下,我就用比較趣味的語言來做個描述:

1. 要「裸講」
不要念稿子,但可以有個提綱或重點提示,盡量使用口語,把握自然的說話節奏,並體現出本人說話的特徵,自然真切的風格最能夠感染人,也更能讓大家意識到你不是一個刻板的「組織符號」,而是一個生動的領導者。很多領導者的稿子就如同鎖鏈和拐杖,時間久了, 他們就變成了一部讀稿機,忘記了溝通和發言的原本目的與要求。

2. 要「超短」
領導者要善用警語、笑話和要點的方式來表達,人家請領導者致詞,很多時候是出於禮貌,就算口頭表達再一般,只要說得短,就不會讓大家感到難受或尷尬。尤其是很多時候,請領導者致詞,就是開幕致詞或者總結短評,對此,他們其實也不是很內行,或者是認識不深,本應「蜻蜓點水」,卻說了一大堆又臭又長的廢話,那真的是自己找不自在。可惜很多領導者意識不到這一點,看大家不阻攔他,就無休止地一直說下去,若是碰到我像這種對會議有時間限制的人,還多少會有點不太高興,養成了「不知好歹」的習慣。

3. 要「露點」
領導者在溝通時要有「重點」,這重點也不要多,尤其不要動輒七、八點,任誰也受不了,說了也是白說;領導者說話時要有「看點」,不要過於嚴肅,要有「趣味點」和「新鮮點」,唯有如此,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不讓他們分心;領導者說話時也要有「差異點」, 好幾位領導者在那兒講話,套話與官話說得都差不多,應該要像唱戲一樣,有分工和角色差異才行。

 

※本文內容授權自《出色文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92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職場拼輸贏? 聰明化解衝突吧

  • 文/楊嘉敏圖/Nomad_Soul

在職場上,多少都會遇到衝突,不過最複雜的,莫過於跨部門之間的衝突。

20150811122759_09599  

朋友任職保險公司的客服部門主管,對他來說,處理客戶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並不會造成太多內心上的負擔,最大的困擾,往往來自於客服與業務部門的衝突。因此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理跨部門的衝突。而他將處理跨部門衝突的經過分成三大步驟:

Step 1 找出需要改變的關鍵
保險公司的客服部門,是站在為客戶服務的立場,不同於業務部門以業務為主立場。業務員忙著搶保單,因此有些服務不周的地方,就容易引發保戶的不滿而引起客訴。但業務人員覺得,客服部本就應該服務客戶,業務部門就只要負責業務端的事情即可,因此需要改變的便是「共識」,改變關鍵就是「衝突點」,先找出衝突點,了解彼此的需求,才有達成共識的可能。

Step 2 持續關注改變情況
業務員需要時間搶保單,客服部門則想減少客戶申訴的案件,此時他則會提出能滿足彼此需求的雙贏方案。舉例來說,有的客戶要求重要文件業務應親自送達,但業務員則認為用寄送的方式即可,若以客服的立場,他會希望業務人員以更嚴謹的方式寄出,一來可以讓客戶感受到其用心與謹慎的態度,二來又能減少親自送達往返的時間,如此便能滿足雙方的需求。

Step 3 落實並檢討改變方案
有了雙贏的共識後,接著就要去執行達成共識的雙贏方案,在實施的過程當中,他也會檢視實施後的成果,是否能有效的減少客戶申訴的次數。期待從雙贏(客服及業務),升級成三贏(客服、業務及保戶)的局面。朋友從處理客服各種稀奇古怪的客服申訴事件中,發現衝突之所以發生的原因,往往是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假設。客戶總認為業務員的服務,應該從保單生效起的那一刻,到有效期間結束為止,但業務員卻覺得我只拿保單前三年的佣金,因此服務的有效期限也只到三年而已,由於認知不同,行為與需求也跟著不同,這就是衝突產生的主因。

結語:
衝突不全然是壞事,它可以讓人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並且尋求解決辦法。小的衝突就像地殼在釋放能量,避免累積成更嚴重的問題,且在解決衝突時,往往能激發自身的潛力或創造力,對公司來說,解決跨部門的衝突,往往能提高工作品質,所以衝突還是有正面價值。 正如阿基米德說過:「只要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就能舉起地球。」支點就是衝突點,而夠長的槓桿就是提出雙贏的解決方案,這樣就能解決「整顆地球(所衍生的問題)」。

 

※本文內容授權自《自由時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66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砸了飯碗!面試十大禁忌行為

  • 文/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圖/虎兒

有人堪稱面試常勝軍,無論是不是自己擅長的產業,老闆們就是愛他,場場面試場場錄取,有人即使頂著漂亮的學歷光環,專業能力也不差,卻處處碰壁,箇中原因到底為何?

20150810134747_06662  

十、過於沉默
既然都跟你面談了,當然會想要多了解你的表達方式和想法,如果只是對方問一句你答一句,完全沒辦法和你多聊一些問題以外的東西,很可能會被視為是個沒有內涵且思想空洞的人,也會覺得你不好相處,對你的印象也會大扣分。

九、態度驕傲自大
也許你覺得自己的條件真的非常優,但如果一開始就仗著自己的學歷好或是擁有多張證照就大加吹噓,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真的會非常讓人反感。注意,「有自信」和「自大狂」經常只是一線之隔,最好小心控制自己不要太超過啦!

八、眼神游移不定
說話時給人最重要的第一印象就是眼神傳達出來的態度,就算你很緊張,也一定要努力逼自己好好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如果眼神一直飄忽不定或是不停低頭看著地面,會完全無法讓人感受到你的誠意,唯有用堅定的眼神直視對方的眼睛才是正解!

七、遲到
在職場上,擁有正確的時間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很可能因為你的不守時,而錯失一筆大案子或是好客戶,因此在面試時更是要遵守約定好的時間準時到達,如果連面都還沒見到就先讓面試主管等待,無形中也讓主管一開始就對你有了不好的印象,在後續的面試中也會對你十分不利。特別要注意的是,除了千萬別遲到之外,太早到也會造成人家的困擾喔!

六、手機響
想像一下,在面試當中雙方正談得融洽時,突然一連串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本來順暢的對話硬生生被打斷,不只是你尷尬、不知道該不該接,被打斷的主管也會十分不悅,也會覺得你不夠重視這次的面試,既然你看電影時都會乖乖把手機關機或是調整成震動模式,面試的時候也應該好好專心和主管對談,把手機關機才對!還有,邊面試邊滑手機更是大忌!

五、講話速度過快或過慢
也許你真的很急切的想要表達自己有多想要這份工作,但連珠炮似的快嘴可是會把主管嚇壞的;又或者你很謹慎的想要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好好表達清楚,因此一字一句慢慢說,但是別忘了主管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拜託別讓人家一聽你說話就不耐煩啊!

四、手勢太多
說話時會出現一些手勢很正常,有時候甚至可以對你講的內容達到「畫重點」的輔助效果,不過如果每說一句話都要出現一個手勢,會容易使聽你說話的人產生心浮氣躁的感受,也會對你講的內容開始覺得厭煩,如果不能確保自己善用手勢,就乾脆把雙手好好疊放腿上吧!

三、坐立不安貌
參加面試會緊張是人之常情,不過必須試著學習將自己的緊張感隱藏起來,例如先和朋友進行模擬練習,或是面試之前多作幾個深呼吸,若是緊張感明顯的表現在肢體動作上,讓你看起來就是坐立不安、不自在的樣子,很可能被視為抗壓性低而留下不好的觀感喔!

二、穿著或妝容不當
雖說面試要穿得「好看」,但絕對不是要你就從衣櫃裡挑出覺得自己穿起來最好看的衣服啊!就參加面試的服裝來說,除了最基本的男生穿襯衫加西裝褲以及女生穿套裝是安全牌之外,其實也要視自己求職的產業而有所調整,如果你面試的是金融業或貿易業,安全牌穿著絕對沒問題,但如果你想踏足的是時尚業或媒體圈,其實就不需要穿得那麼拘束,反而會給人死板老派的印象唷!

一、提出過多問題或要求
通常在面試的最後,主管都會問你是否對公司或工作內容還有什麼疑問,這時當然要勇敢把自己的疑問提出,如果馬上說沒有也會被視為不重視這份工作,但要是主管一做球給你,你就興奮得來個華麗迴旋還跳躍轉圈的去接球,狂問一堆白目問題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諸如「薪水可以再高一點嗎我媽說至少要五萬才夠」、「你會錄取我嗎」、「希望半年可以升遷」,這樣就真的謝謝再聯絡了啊!

面試表現好 求職沒煩惱
看完以上的面試禁忌行為,是否暗暗心驚,回想起自己當年的某一場面試,原來就是敗在這個小細節上呢?「魔鬼藏在細節裡」,主管要如何在短短半小時或一小時內,判斷出你是否就是公司要找的人,就是從這些小細節上觀察的,從外表的打扮到細微的肢體動作,每一項都必須留心表現,才能給面試官留下最深刻的好印象!還在努力尋找工作機會的人,不妨好好思考一下,在面試當中該如何敘述、如何動作、如何提問,學習避免了以上的NG行為之後,就努力的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吧!

20150810135631_08523  

※本文內容授權自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55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到這六件事情,證明你無腦喔!

  • 文/水淼 圖/Mila Supinskaya

我在工作中曾經碰過很多大學生,他們在處理職業選擇時的一些做法有待商確,在此,提出來讓大家思考,希望能夠盡量避免。

20150807163401_08079  

 

1. 老是讓家長出面處理關於自己職業選擇的問題。
從選專業到找實習、到推薦工作, 總是讓家長幫自己說話或安排, 這等於是「自廢武功」。有些公司的態度甚至很明確:這麼大的孩子還讓家長來說事,基本上就不予考慮了。

2. 一封簡歷散天下。
沒有專業愛好、沒有實習經驗、沒有職業專長的同學們,特別喜歡到處發送簡歷,而且全是統一格式,用這種方法找工作最笨,效率也最低,不如好好地研究用人公司的資訊,然後寫一封有針對性的應徵信,再附上一些自己的作品、實習資料和社會實踐的紀錄,還比較有效果。

3. 只有「課程意識」, 而沒有「職位意識」。
學校的課程相當於供方,而公司裡的工作則相當於需方,在具備「職位意識」後,就可以充分地搜集資訊,並在這方面,對一些必要的相關人員進行專門的瞭解,藉此掌握實際的情況。

4. 自貶身價,而不是保有適當的姿態。
什麼是適當的姿態?就是願意從基層做起、願意多付出些努力、願意與團隊配合,並且願意學習新知; 而什麼是自貶身價?就是表示可以做事兒不用錢、做什麼都行、什麼都聽主管的,或者表示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5. 爭當官,而不是爭做業務骨幹。
大部分公司的基石都是業務骨幹。儘管成為業務骨幹後,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擔任管理者,但很多既沒有專業愛好也沒有專長的同學,卻更傾向於選擇管理職;應屆畢業生直接爭取管理職,通常不是受人歡迎的做法。因為要擔任一個管理者,有更多的業務表率、協調能力與示範能力的要求,而以己之短易其所嚴,被剔除的可能性更大。

6. 關心待遇,而不是關心專屬的職業能力。
實際上,若有了專屬的職業能力,比如方法論、專門經驗、透過交流所得到的新知識,往往意味著能得到更好的待遇。但許多學生對這類能力的價值意識不夠,單純地對待遇給予更多的關注,反而成為功利色彩濃厚、容易被挑剔的族群。

文章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47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等你準備好 工作早跑了

  • 文/蔡祐吉   圖/Kaspars Grinvalds

其實,你必須「一直在準備」、「隨時在準備」。只要你「持續在做準備」,就是「持續在往成功的路上前進」,就算無法一次到位找到好工作,也可以從過程中,學到更多寶貴的實務經驗,這是用錢也買不到的。

20150716142447_07059  

之前在電視臺工作時,每當周遭有工作出缺,我總會在臉書上貼文,鼓勵學生朋友來爭取;有時候,如果我直覺想到某某人適合,我也會主動邀請對方送上履歷。

但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許多學生遇到這樣的難得機會,第一個反應卻是:「老師,謝謝您告訴我這個訊息,但是我想我還沒準備好(意思是指「專業能力」,不是還沒準備好履歷自傳),不敢去應徵。」

遇到這樣的說法,我總是會反問:「什麼叫作『還沒準備好』?不然你覺得要怎麼樣才算是『已經準備好』?」

通常對話到這裡就會凝住,因為往往同學們也無法明確說出「準備好」的定義。

其實我懂學生們內心的恐懼。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似乎還不足以勝任我介紹的工作,怕自己不自量力,也怕做事砸鍋對我不好意思。

但是我必須點出一個觀念:找工作這件事,永遠沒有「真正準備好」的時刻。 就如同「學無止盡」的期勉一樣,好,還可以更好;對自己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是,當你今天有八十分的能力,你可以努力達到八十五分,當年有八十五分的時候,你可以往九十分、九十五分前進;至於要達到幾分才可以找工作,則沒有一定的答案。

況且,你心中認知的分數,跟公司主管心中對你打下的分數,也未必相同;與其自己躲起來練功,還不如把握機會站出來,接受真實職場的嚴格考驗。如果應徵不上,也可以從求職經驗中,得到學習與啟發;如果幸運地取得工作,更可以「從做中學」,一邊工作,一邊提升自己的實力。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你是個「超級自信」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就真的可以把事情做好嗎?

這讓我想起二○○八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在選前最後一夜,曾推出一支讓人印象的競選廣告;廣告當中,十多位國民黨籍縣市長,各自都站在自己縣市的地標前面,高喊「╳╳╳準備好了」,營造一種各縣市都就定位,待馬英九當選總統,就可以放手一搏的氣勢。

馬英九如願當選總統,四年後還順利連任。但是,七年多過去,馬總統的民調每況愈下,頻創新低,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經濟沒起色,在在凸顯出國民黨執政不力,現在回頭來看當年這個「準備好了」的廣告,更讓人有種不勝唏噓的感慨。

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知道,「自認準備好」不代表「一定做得好」;而「擔心自己沒準備好」,有時候也能成為「惕勵自己再往前一步」的催化劑,未嘗不是好事。

不過,我這麼說的前提是,你必須「一直在準備」,也就是持續在努力提升專業能力、加強工作所需的技術、陸續取得更多有用的證照,才能達到前進的效果。否則,如果你空有想法而沒有任何實際充實自己的動作,那就真的符合「好高騖遠」這句成語「理想高遠而不切實際」的定義了。這樣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所以,我要再強調一次,別再認為自己應該「準備好」才找工作,因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同樣地,也請你別再把「還沒準備好」當成逃避接受考驗的理由跟藉口了。

※本文內容授權自《時報出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402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職被打槍別氣餒

人生20才開始嘛!

 

  • 文/洪雪珍  圖/Kaspars Grinvalds

求職失敗誰之過?

不一定是自己差,也別認為沒錄取就好像世界末日降臨般,

用正向心態看待,找工作鼓起勇氣,履歷呢?投,就對了

20150618144912_08797

 

這次沒錄取,重來可能就上了!
Gino在校學的是網站程式,退伍時發現風雲變色,市場上最搶手的是寫手機APP程式,但他已經來不及學了,卻很想趕上這股風潮,於是鎖定一家業界知名的程式設計公司求職,不出意料,他當然不獲錄取,Gino並不沮喪,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目標是過兩年後進入這家公司。

 

由於大小品牌都想藉著APP攻入行動族,所以APP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但每家都非常缺人才,Gino很快被一家小公司錄用了,一邊從頭學起,一邊臨陣磨槍,現學現賣,兩年下來累積不少實務經驗。隔年他自認劍磨得稍亮了,便鼓起勇氣再投遞履歷給上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接專案接到手軟,二話不說就錄用Gino,薪水比兩年前多一萬元。

 

對於求職這件事,Gino的方向具體明確,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認為這樣才會樂在工作,所以他不因為三五次的求職受挫而改變職涯方向,或放棄理想企業。當求職遭拒時,Gino也不解釋成自己條件不如人,而是認為自己這次還未準備好,用健康開朗的心態面對它。

 

求職失敗,誰沒有過?
他的女朋友Betty卻不這樣想,她覺得求職被拒很丟臉,表示自己條件差,厚臉皮再投履歷會讓企業笑話。只要投過一次履歷的企業,Betty絕對不會試第二次。

 

Gino常勸她,每一次求職投一二十家企業,下一次求職自動篩掉這些企業,「幾次求職下來,已剩沒幾家企業可以應徵,最後應徵的都不是你的理想企業,豈不是更慘!」劃地自限的結果是,Betty愈來愈不敢換工作,卻同時不斷抱怨現在的公司,整個人變得很不快樂。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起義多少次,最後才是武昌一役成功?答案是十次。愛迪生說,幾次的失敗,才會換來一次成功?答案是九十九次!顯而易見的,這世上不論做任何事情,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機會渺茫。所以求職失敗是很正常的事,不必在自己身上貼標籤,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

 

更何況不被錄取的因素很多,不全然是求職者的個人條件不如人,而且這次有一些因素把你擠下來,下次可能這些因素就不存在了,可是你卻放棄再度應徵,錯過這家心目中的好企業,豈不是可惜!

 

你是儲備人才?企業忘了…
2013年奧斯卡頒獎典禮,李安獲得最佳導演獎。梅莉史翠普在唸入圍名單時,特別讚歎本屆每位導演的表現都極其優異,如果是在其他屆,大家都有得獎的份,但是今年競爭激烈,只能有一位勝出,梅莉史翠普大歎有太多遺珠之憾。

 

是啊,每次的競爭情勢都不一樣,這次競爭者眾,人人表現高於水準之上,下次有可能競爭者少,大家的表現平凡,所以這次你未獲錄取,下次可能就雀屏中選。

 

企業在篩選人才時,會將這次未錄用的好人才放入「儲備人才庫」裡,包括:礙於名額無法錄用的遺珠人才,或限於組織目標而必須割捨的合適人才,或他們評估是有潛力的明日之星可以長期追蹤……你極有可能在這個人才庫裡。

 

問題出在於,企業到了下次有用人需要時,常會先入為主的認為,「既然是好人才,應該已經找到工作了」,而未去儲備人才庫裡翻找。這時你若再投遞履歷,只不過喚醒他們的記憶,企業原來就打算晉用你的啊!

 

上次沒錄取你?企業忘了…
尤其才20幾歲,沒有太多工作經歷,具備的競爭條件明顯落後其他年齡層的求職者,求職落榜是理所當然的事。將自尊心擺在第一位,吃虧的是自己。

 

20幾歲,人生才開始,你一定要有信心!經過一段時日的磨練,你的工作經歷會與日俱增,你的工作技能會熟能生巧,你的工作態度會專業成熟,昨日的你和明日的你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昨天企業拒絕你,不代表會拒絕明日的你。還有別忘了,企業的用人主管會更迭,換了個人就換了個腦袋,在用人條件上或有不同,你還是有機會被錄用。

 

最重要的是,企業欣賞積極爭取進他們公司的人,他們的解讀是,這樣有心的求職者在晉用後會全心全意貢獻,比起消極被動的人更是他們期待的人選。所以如果能力條件符合企業需求,第二次投遞履歷會更抓住企業的心。

 

求職是一場硬仗,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必因為一次失敗,就不再進攻灘頭堡。應徵理想企業,第二三次求職成功的例子所在多有,企業不會記得你第一次的失敗。

 

※本文由洪雪珍女士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專區。

文章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271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選1!

好的工作、對的工作,哪一個重要?

  • 文/洪雪珍  圖片來源:[Blend Images - Jade]/Getty Images

別人是錢多事少離家近,我怎麼都相反?

夢想與麵包,哪一個我該放開?

20140429105852_06179  

 

去年(2013)我出了一本書《20幾歲,就定位:堅定去做你認為對的工作》,

來訪的記者問我,什麼是「好的工作」、什麼是「對的工作」?

 

這真是一個很棒的問題!因為很少人會問,但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我的回答也很簡單有力:

「好的工作,是別人的定義;對的工作,是自己的定義」,

工作是自己要做的,職涯是自己要發展的,人生是自己要過的,

當然是自己定義的「對的工作」重要性高過於別人定義的「好的工作」。

 

可是一般人求職時碰到的最大痛苦是要兩者兼顧,

既要做自己認為對的工作,又期待它是別人眼中的好工作,

滿足父母親友的期待,也安慰自己搖擺不定的心。

 

你在羨慕別人找到好工作嗎?

 

「對的工作」與「好的工作」要金鋼合體,絕對有可能發生,

但通常必須要辛勤努力工作幾年,有一天才會發現它們意外的合而為一。

 

如果你只是剛畢業幾年、才二十幾歲,

要有這樣的幸運是微乎其微、可遇不可求,即使它們已經是金鋼合體,

也會因為你年紀輕,歷練、心境與智慧還未到達一個境界,

不知道自己竟是天底下少數的幸運兒,

居然很快就找到一個既是對的工作也是好的工作,

而人在福中不知福,錯過了珍惜的機會。

 

也許二十幾歲的你不這麼想,

因為你發現不少和你同齡的同學朋友都找到很好的工作,

讓你羨慕得不得了,再低頭看看自己,覺得自己真慘,

公司比人家小、薪水比人家低、工時比人家長,還要離家租房子住,

食衣住行各項開銷大,每個月都是標準月光族……

 

嘿嘿……你看你就是同學朋友中的別人,

你定義的「好的工作」未必和他心裡要的「對的工作」條件是相符的,

要不然為什麼你們聚會時常聽到他在抱怨,一會兒抱怨主管情緒化,

一會兒抱怨幫同事背黑鍋,或是抱怨工作壓力很大,

同事都不會主動幫忙,有時還會扯後腿、穿小鞋……

 

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做一行怨一行,

但是你絕對不要變成跟他們一個樣,

因為這種人最後都是平凡過一生的不快樂一族,

對這不順眼、對那不滿意,充滿了負面思想,以及負面言語。

 

你的心,就是答案

 

到底什麼是「好的工作」?

就是那些符合世俗定義的工作條件,比如錢多事少離家近,

或是大企業、外商公司、品牌響叮噹,

或是頭銜漂亮、工作環境優雅、可以穿美美的上班等等,

這些條件在兩張紙上就可以完全一覽無遺,一個是名片,

一個是薪水條,都是表面上看得到的「表象條件」。

 

可是,如果你的同學朋友在大企業上班,照上面的條件看,

他們應該都心滿意足了,完全不再抱怨,事實不然!

這些擁有好工作的人照樣不快樂、照樣不滿足、照樣東批評西批評。

 

所以一定有些元素不在「表象條件」列表裡,它們藏在哪裡呢?

為什麼會找不到?

 

其實這些條件很好找,收回你四下張望的眼睛,

低頭看著你自己,它在離你最近的地方,

那就是你的心!不必外求,外求也找不到。

 

很多人一要看東西,便開始找眼鏡,東找啊西找啊,

結果發現它早已掛在鼻樑上;也有人要出門前找捷運卡,

床上床下翻遍,還打開所有抽屜,

一頭大汗之後發現竟在身上穿的褲口袋裡。

我們在找尋東西時,最常忘的是自己的身上;

我們在找尋答案時,最常忘的也是自己的心靈。

 

好工作會寵壞你

 

一般來說,來自別人定義的「好的工作」追求的是面子上的滿足,

比如明星行業、大公司、高薪、漂亮頭銜,

讓你在父母親友面前抬得起頭,走路有風、說話很大聲,

好像找到了一份這樣的工作就是對自己這一輩子有了令人滿意的交代。

 

可是「好的工作」給你十足的面子與風光,卻不見得帶來成功與快樂,

因為那是別人的定義,與你的定義可能大相違背。

當你在滿面春風的同時,耳畔響起另一種聲音,

告訴你:「這其實不是你要的!」

「這其實不是你理想的工作!」「這其實和你年輕時的夢想離很遠!」

 

但是「好的工作」因為薪水高、頭銜漂亮、工作穩定,

很少人有勇氣離開它,它變成不可抗拒的誘惑與陷阱,

讓你深陷其中,衣食無憂卻有一顆不快樂的心。

 

好工作有可能寵壞你,讓你忘了初衷、讓你怯於追求理想,

讓你看到自己軟弱的一面卻沒有勇氣改變。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年輕時曾有一個工作機會,

是到大報擔任主筆,薪水極高,但他婉拒了,

原因是擔任主筆不是他的理想工作,

他不想被高薪「包養」而忘記自己最愛的管理顧問職。

後來他在自己的書裡提到這次經歷,心有所感的說,

年紀輕輕就坐擁高薪不是好事,

會讓人放棄更多的選擇,以及更高遠的理想。

 

對於彼得杜拉克,「好的工作」是大報主筆職,

「對的工作」是管理顧問職,

最後他是因為做「對的工作」成功,受到社會敬重,

也留下促使這世界進步的重要觀念與影響。

如果他選擇「好的工作」,今天不會有知識經濟、非營利組織管理等名詞。

 

對的工作,看起來像爛工作

 

什麼是「對的工作」?

第一個考慮的一定是興趣,做你喜歡做的事就是「對的工作」!

 

慘的是,

「對的工作」一開始顯露的面目都是錢少事多離家遠,

吃不飽穿不暖,社會地位低微,連名片都不必印。

當這些「對的工作」用爛工作的樣子對你現形時,

很少人會認為它是一個好工作或好機會,

反而是躲得遠遠,免得做得辛苦還惹來訕笑嘲弄。

 

吳寶春現在是台灣之光,

可是當他十七歲未成年到麵包店做學徒時,

整個台灣是處於全民瘋股票的經濟起飛時期,股票破萬點,

酒店生意好到翻了,朋友勸他去酒店當少爺賺小費,

他用南部人的傳統觀念回絕,

「在酒店工作好像不是個工作,在麵包店比較像是個工作。」

換作別人早就沈淪了。

 

一個月只領六千元,吳寶春常常處於飢餓狀態,

有一次大他兩歲的師父向媽媽借錢買了兩個粽子,

兩人吃得開心得不得了,回家師父向媽媽直稱讚粽子好吃,

「還會牽絲……」被媽媽罵笨,「粽子會牽絲是壞掉了。」

連餿掉的粽子都吃得這麼滿足,可見得吳寶春年輕時有多窮。

 

「對的工作」一開始不會給你高薪、漂亮頭銜,

給你的都是很骯髒的工作環境、很長的工時、

很耗體力的工作、很低的薪水,當別人問起你做什麼事時,

你還會顧左右而言他,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你是做什麼工作。

所以「對的工作」是在一開始試煉你、磨難你,

最後它給你的是成功與快樂。

 

成功的人常常不快樂,如果你可以兼而有之,

那麼「對的工作」值得你去付出!

 

※本文由洪雪珍女士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專區。

文章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85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顧客的期待 別只做表面功夫

  • 文/袋井泰江  圖/Nejron Photo

銷售者必須有意識地與顧客溝通,收集更多的資訊,

才能有效率的滿足顧客的心理狀態,

而不是一昧地詢問顧客:「你想要什麼?」。

20150609155204_01725

 

可惜的是,現在有許多人誤解了「顧客滿意」,

沒有確實掌握顧客的期待的本質,只是一味因應眼前或表面的需求。

 

後方的例子來自一名飯店經理,他在位於鄉下地區中上等級的飯店服務。

由於住房率日漸下滑,

因此他們三不五時就推出「超值方案」,企圖提升住房率。

除此之外,

他們還廣發傳單、盡可能修正顧客在滿意度調查問卷上提到的項目。

這些方法在短期內奏效,成功提升了住房率。

 

觀察他們的顧客結構,會發現以往他們的客層以商務旅客為主,

自從實施上述策略,

「學生社團」、「家族旅遊」等團體旅客的比例增加不少。

 

比起客層變化,更在乎住房率的經理,心情每天都因住房率而七上八下。

殊不知就在這段期間,商務旅客因為「到了半夜還是很吵」、

「餐廳讓人無法靜下心來用餐」、「服務比以前粗糙而隨便」而大幅減少。

事實上,忠實的商務旅客才是這間飯店最穩定的業績來源。

等經理留意到這一點,業績已經因為商務旅客大幅減少而變得不甚穩定。

心急的經理為了提升住房率,

味採取低價策略,導致他們陷入服務品質更加低落的惡性循環。

 

之後,某大企業在該地區設立龐大的分公司,使得該地區的商務旅客增加。

然而,對他們來說「為時已晚」,商務旅客已經完全被其他飯店奪走。

 

如果經理當時沒有選擇速成的方向,

將焦點放在飯店的重點客層──商務旅客上,

確實掌握商務旅客「想要好好休息」等期待的本質,

並從此處著手,提升商務旅客的滿意度,相信現在的情況必定大不相同。

 

那麼,身為店長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類似的錯誤呢?

重點在於──以公司策略為藍圖,

更加明確而具體地了解「我們的顧客是誰?」「顧客對我們的期待為何?」

 

比如說,假設銷售女性服裝的公司推出「目標族群為三十至六十歲的女性」的策略。

 

然而即使是同一間公司,

門市隨著地區不同,顧客的需求與購買行為也會不同。

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都市的規模(人口結構)、氣候、文化與競爭對手的情況等都會有所差異。

 

因此,店長必須依照具體屬性

(年代、性別、居住地區、所得、職業、教育、消費頻率、生活風格等)

來歸納門市的主要客層。

 

若以「位於東京市中心的高話題性商業大樓內的門市」為例,

就可以過濾出「三十至六十歲、在東京市中心工作、

擁有一定程度的可處分所得、經常閱讀時尚雜誌等接收資訊速度較快的女性」

前來消費的頻率比較高。

 

之所以要這麼過濾,

因為如果只是漫不經心地抱持被動的態度「接待上門的顧客」,

無法讓顧客留下用心的印象。

相反的,只要明確歸納出會把門市視為「我們的店」的顧客,

就能夠具備吸引顧客的向心力。

 

然而過濾時,必須判斷兩大前提,

包括「過濾客層是否合乎預算?」、「此一客層是否有可能持續前來消費?」

 

明確歸納出重點客層之後,就可以歸納重點客層消費時抱持的期待?

為此,必須有意識地與顧客溝通,收集更多的資訊。

不是直接詢問顧客:「你想要什麼?」

而是收集「根據什麼樣的生活風格,抱持什麼樣的標準選擇門市或商品?

共通的喜好與堅持為何?購買行為模式為何?」等資訊。

 

接著從收集到的資訊中,抽出期待的本質,

「因應這樣的期待,是否能夠增加重點客層在門市的消費?」

 

以前述資訊接收速度較快的顧客為例,

①顧客不會希望店員接待時自顧自地提供自己已經知道的資訊,

  而是追求自己還不清楚的資訊或專家的建議。

②顧客會希望店員盡早掌握自己的品味,誇讚自己的長處。

③顧客會希望店員具有時尚品味。

④顧客會希望店員建議如何用自己原本就有的衣物來搭配商品……等。

 

要歸納並驗證這些期待是否為真,最快速的捷徑是──與實際顧客進行密切的溝通。

 

有能力的店長必須在明確歸納重點客層、掌握重點客層的期待後,

推出能夠滿足這些期待的措施。

20150609162530_08848  

確認一下:
▼貴門市的重點客層是什麼樣的人?(過去、未來)
▼重點客層前來消費時抱持的期待為何?

※本文內容授權自《時報文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160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握說話開頭關鍵 人際關係不NG

  • 文/林慶昭   圖/Zurijeta

尚未出社會在學的年輕人,或剛出社會打拚的青年,

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洽談或談判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如何使人更看重、喜歡自己,

甚至能成為眾人的領導者,言語的溝通技巧就成為無可或缺的關鍵。

20150608122810_02939  

講話過程中,開始的十句話比以後的十萬句重要。──耶魯麥霍拉

對生意人來說,交談不僅僅是單純的溝通而已,

更重要目的是在推銷自己的商品,讓對方願意掏錢出來購買。

「空中客車」飛機推銷人才貝爾納‧拉弟埃,

從一九七五年受聘以來,戰績非凡。

他成功地推銷了二百三十架飛機,價值四百二十億法郎。

到底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其實,說穿了也沒有什麼特別,

只是他很會運用一種「情感推銷法」的說話技巧。

有一次,當拉弟埃來到印度推銷飛機時,

接待他的是印度航空公司主席拉爾少將,拉弟埃開口的第一句話便是:

「正因為你,使我有機會在我生日這一天又回到了我的出生地。」

這句話直接向對方表明,感謝主人慷慨賜予的機會,

使得他能在自己生日的日子來到貴國,而且最具意義的是貴國是他的出生地。

同時他又談到自己與印度的深重意義,

掏出一張在三歲時與印度偉人聖雄甘地的合照。

這使得拉爾少將大為感動,不久就與他簽定了合約。

美國推銷員的指導者耶魯麥霍拉說:

「講話過程中,開始的十句話比以後的十萬句重要。」

沒錯,雖然話人人會說,但如何說得讓對方信服或感動,

可不是光有嘴巴說說就行,還必須掌握言談重點,直接說進對方的心坎裡。

有位大家公認技巧卓越的傳教士,他的傳教方法是: 
傳教士:「人並非只為麵包而活。」 
聽眾:「真是奇怪的言論,那麼到底是靠什麼生存呢?」
傳教士:「只為麵包而活,能心安理得嗎?」 
聽眾:「是有些道理,我常感到不安,然而使心靈得到寧靜,又有什麼辦法呢?」 
傳教士:「人必須得到神的指示才能活下去。」
聽眾:「嗯,神說的話大概是真的。」 
傳教士:「信仰神,仰賴神吧!」 
聽眾:「好,我也要入教。」

看到這個故事,可以發現傳教士的輕輕鬆鬆幾句話,

就使對方願意加入信教的行列,足見掌握說話的開頭關鍵有多麼重要。

專家研究認為,交談開始的前五分鐘,是大家能專心談話的時間極限,

也就是必須想辦法切入重點,馬上引起對方的注意。

一位百科全書的推銷員表示,

他在賣書時如果不能在一開始的五分鐘內挑起顧客的購買慾,

那麼接下來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

換句話說,秘訣就是掌握在開始的五分鐘,

徹底而集中地說明自己所要推銷的商品。

人與人見面,第一次的印象非常重要。

一旦對某人有了惡劣的觀感後,

無論如何都會在心中留下一種不信任感,可能不會再想和對方見面。

相對地,開始交談的前幾句話也是一樣,

如果雙方的話語非常投機,無形中就會解除彼此的防衛心理,

將有助洽談或談判的順利進行, 一致達成圓滿的共識。

作家得利爾說得好:

「聰明的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說話,事後才回想他說過什麼。」

說話不用急,但是一開口就必須言之有物,

否則口不擇言或隨便亂說而壞了事,倒不如閉嘴不說。

舌尖上的力量

交談開始的前五分鐘,是大家能專心談話的時間極限,

也就是必須想辦法切入重點,馬上引起對方的注意。

※本文內容授權自《出色文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原文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139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動作,讓你拿回職場情緒主導權

  • 文/《Cheers》編輯部
  • 20141009121715_07869  
  • 圖片來源:[View Stock] / Getty Images
  • 在每天8小時起跳的繁忙工作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面臨令人想「抓狂」的時刻。但要如何控制情緒,甚至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就考驗上班族的智慧了。 如何管理情緒,也是日本知名心智訓練課程講師田中千尋亟欲追求的答案。她曾為來自25國、近8,000名的上班族做過實際訓練,發現無論職務高低,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但共通點都與「人」有關。

    「超過90%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造成的,主因是溝通不良。而溝通不良,則是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解讀方法不同,」田中千尋強調。

    她進一步將人們習慣的思考邏輯分為5個層次:環境、行動、技巧、價值觀與個性特質。前2個層次是肉眼可見的,如工作環境與執行某個專案等,但後面3個層次則是抽象的,只存在人們腦中與心中。

    田中千尋指出,多數溝通不良的狀況,都是起於雙方的思考邏輯落在不同層次,甚至將「肉眼可見的層次」與「抽象層次」混為一談。

    也因此,她將自己長年的研究成果,詳細拆解為接受責罵、道歉、被交付工作、被拒絕等9大職場中常見的「易失控」情境,提供想妥善管理自我情緒的上班族參考。

    「責備人」或「被責備」:生悶氣前先找出對方在意的問題點

    再怎麼樂觀的人,遭受主管責備難免都會影響心情。但是,如何從斥責的內容中找到問題點,做出調整,同時又不讓自己太過受傷?其實,只要學會拆解邏輯思考,讓雙方校準到同一層次,就能達到目的。

    舉例來說,當主管在氣憤之下脫口而出「你這個笨蛋!」時,指的往往是環境層次(如市場判斷錯誤)與行動層次(如企劃內容錯誤)的問題,但被責備的一方,往往會直覺連結到個性特質層次,解讀為「一定是我這個人出了問題,他從此要把我列入黑名單了!」

    田中千尋指出,遭受責罵時,背後原因絕大多數都是「肉眼可見的層次」。因此,一定要把握機會,從中找出對方真正在意的問題點,才能避免犯下同樣錯誤,也能讓自己不至於太過挫折。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good_essay.asp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Cheers》168期,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1050。本文由《Cheers》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用適用期 避免就業的「雙輸現象」

  • 文/徐渭文   圖/Milles Studio
  • 要解決在徵才中左右兩難的選擇問題,

  • 企業犧牲一點成本來掌握訊息是必要的判斷手法,可別因小失大了。

  • 20150601143420_00497  

  • 避免就業的「雙輸現象」 

  • 逆向選擇在應徵場合經常發生,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 而廠商又慨嘆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讓人遺憾的「雙輸現象」,

  • 即求才方與求職方都沒能達成所願。

  • 我們看到就業博覽會裡人頭攢動,人聲鼎沸;

  • 又看到企業求賢若渴,迫不及待。

    兩相對比的反差,正是就業市場逆向選擇的規律在起作用。

  • 很多企業總是發愁,一個個求職者的履歷五花八門,

  • 好不容易篩選出一個,面試過關了,

  • 一上場工作卻沒有能力,平白給企業造成了浪費和損失。

  • 尤其是高階人才,說起話來滔滔不絕,

  • 使聽者覺得他見多識廣,經驗看似非常豐富,可是一工作就漏洞百出。

  • A集團業務蒸蒸日上,老闆最近卻陷入煩惱中,

  • 因為公司準備投資一項新業務,案子已經通過並準備執行了,

  • 但幾位高層卻對事業部總經理人選爭執不下。

  • 一派認為應該用公司的得力幹部小王,

  • 而另一派則主張用應徵來的熟悉該業務的小李,

  • 大家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還是要老闆拍板定案。

  • 究竟哪一個人選更好呢?

    就經驗而言,外聘的小李顯然經驗豐富得多,

  • 但他到此工作屬於空降,而本公司的小王更具本地優勢,

  • 對業務也十分熟悉;以人事來看,外聘較佳,

  • 因為老闆覺得公司活力不足,應該補充些新血。

  • 最後老闆決定用外聘的小李。小李正式走馬上任,

  • 他的優勢很明顯,美國著名大學MBA,完全西式的經營理念。

    而小王不過專科畢業,是從基層一步步爬上來的。

  • 老闆對小李寄予厚望,小李也很努力,

  • 認真的對公司人力資源進行診斷,並煞有介事的挑出一堆毛病。

  • 老闆一看,心裡開始擔憂,這些毛病要整個改善,公司可能會垮掉。

    時間一久,小李只知道挑毛病,卻沒有對公司有任何實際作為,

  • 弄得員工人人自危,怨聲載道。

  • 老闆一看,發現這樣不行,迫不得已把小李辭退了,

  • 而此時小王卻已因為沒有得到老闆重視,跳槽去別家公司了。

  • A集團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 最終不但沒有帶來效益,反而使公司發生危機。

    A集團碰到的就是典型的逆向選擇。

  • 正因為彼此的資訊是不對稱的,老闆不知道小李的實力,

  • 只看到小李放洋的背景,結果弄得自己很狼狽。

  • 若要解決這種招才中的逆向選擇問題,

  • 老闆應該給小王和小李每人一段試用期,

  • 試用期的工資就當成是了解訊息的成本。

  • 如果連這個成本也不願意花,那就應該選擇小王,

  • 因為小王畢竟是本公司的人,老闆可能更熟悉,

  • 對小王的訊息掌握得更充分。

  • 小王可能達不到老闆的預期,但至少不會帶來什麼損失。

    至於外聘的人,老闆知道的訊息比較少,需要花費成本來了解。

  • 所以為了避免逆向選擇,掌握多少訊息是必要的判斷依據。

  •  

    ※本文內容授權自《出色文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原文網址↓

  •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053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企業小公司 該進哪間辦公室?

  • 文/上班小編   圖/inigolaitxu@yahoo.es

天呀,我畢業了!

第一份工作應該選擇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呢?

這是許多新鮮人的共同問題,但有沒有正確答案呢?

先來看看兩者的優缺點吧!

20150521144759_00877  

 

優點
大企業:具知名度、專業分工、福利透明。
小公司:有人情味、人較少溝通直接、升遷較快。

 

缺點
大企業:階層清楚、人數太多升遷不易、易明爭暗鬥。
小公司:大小事一人負責、容易受景氣影響、沒有制度。

 

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各有優缺點,

最後還是要問問你的「心」:你最能接受哪一種?

 

原文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4923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正朝著「窮忙族」的道路前進

  • 文/植田統     圖片來源:[Yagi Studio] / Getty Images
  • 當一個上班族,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跑錯方向。
  • 20141028120815_08958  

而社會上有許多如同黃金巨匠般具有優秀才能的人,

卻總是跑錯方向,以致一事無成。

我曾經和某家公司的會長有機會一起工作,他讓我大為驚訝:「世上竟然有這種人」。

那是一家販售IT商品給中小企業的公司,所以若是想提升營業額,

必須有相當人數○一一年底,馬齡三歲的「黃金巨匠」,

取得有馬紀念賽優勝,達成四冠王。但是就算是黃金巨匠,

如果牠奔跑時左顧右盼,絕對無法取勝。

各位可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然的業務人員。不過,由於是IT企業,

商品退燒得特別快,一旦競爭對手推出新商品,原本熱銷的商品突然滯銷可說是家常便飯。

然而,這位社長卻沒有臨機應變地增減業務員的人數,總是招募正式社員,對市場的反應極為遲鈍。

當推出良好的商品時,社長積極地招募新的正式員工,由於新人上線需要時間,所以雇用新人,

經過訓練直到能夠獨立作業必須耗費半年的時間,

因此大約得經過一年至一年半左右,業務員人數才達到社長的期望。

但是這時候商品的熱潮早已過去,但社長卻未進行裁員,

而是連忙尋找能夠讓這些員工銷售的商品,

像這樣事後亡羊補牢的做法,當然無法立刻找到好商品。

沒有儘快裁減業務員的結果,公司資金也逐漸緊縮。

但這位社長無法及時調整方向,只是慨歎「照理說不會這樣」,

沒多久,第一線的主管主動著手裁員,逐漸裁減業務員。

結果,商品賣得最好時的獲利全花在大量業務員的人事費用上,

沒什麼也沒留下來,有時甚至賺的錢還不夠人事費,使得資金運用陷入困境。

既然是商品退燒快的產業,業務員的人數擴充,

當然是採用與其他公司相互合作,或是運用派遣社員較符合經營效益,

社長堅持社員人數多寡代表公司規模大小的舊思維,

總是堅持雇用正式員工,使得公司業績惡化。

檢驗行走的方向是否正確

另外一個實例,是我準備司法考試時,在法學院上課發生的事。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小泉政權時代,在日本專門研究所設立了法學院,

施行實務教育,培養法學人員。我趁著工作空檔,

從二○○六年四月開始到法學院夜間部上課,

以通過司法考試為目標,這實際上是睽違二十五年的挑戰。

當時我在法學院上課期間,同一個研討會成員的讀書方式,就是「朝著不會展現成果的方向」。

司法測驗制度的改變,是為了大量養成能夠有實戰能力的人員。

過去由學者主導,重視學說論述的考試,

轉變為根據條文判例,如何解決事例的測驗方向。

因此,必須研讀的是條文及判例。

所謂法律,就是在社會常識、道德中一定要遵守的最低限度規範,

事例的解決對策,必須對照社會常識,決定是否能取得適當的平衡點。

把能夠取得平衡的解決對策,就條文及判例能否做出邏輯性說明,成為測驗的焦點。

但是,我進入法學院時的同學,有許多過去曾讀了五年、十年,未能通過測驗所以才來法學院的人。

可想而知,他們對於過去曾經付出的心血,怎麼也割捨不掉。考試型態已經轉變,

他們卻仍然持續固守過去的學習方式。二○○六年秋天過後,

第一次新的考試制度施行,發表合格成績,考試結果出爐,

新制度要求的是什麼其實已經很明確,但他們卻仍然固執己見,

沿用過去的學習方法。結果很明顯,我從法學院畢業後經過五年的現在,

他們幾乎沒有人合格,實在令人惋惜。

社會上類似這樣走錯方向的人其實到處可見。朝向錯誤方向努力奔跑,

只會離目標愈來愈遠,結果只是白白浪費了大好光陰。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必須自行收集情報,檢核自己所做的事,

偶爾也要問問周遭的人,自己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

時常確認自己前進的方向,這對於企業人士是絕對必要的。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

好文上架http://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good_essay.asp專區。

※本文由《尖端出版》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網址↓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2373

 

  • 圖片來源:[Yagi Studio] / Getty Images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