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六件事情,證明你無腦喔!

  • 文/水淼 圖/Mila Supinskaya

我在工作中曾經碰過很多大學生,他們在處理職業選擇時的一些做法有待商確,在此,提出來讓大家思考,希望能夠盡量避免。

20150807163401_08079  

 

1. 老是讓家長出面處理關於自己職業選擇的問題。
從選專業到找實習、到推薦工作, 總是讓家長幫自己說話或安排, 這等於是「自廢武功」。有些公司的態度甚至很明確:這麼大的孩子還讓家長來說事,基本上就不予考慮了。

2. 一封簡歷散天下。
沒有專業愛好、沒有實習經驗、沒有職業專長的同學們,特別喜歡到處發送簡歷,而且全是統一格式,用這種方法找工作最笨,效率也最低,不如好好地研究用人公司的資訊,然後寫一封有針對性的應徵信,再附上一些自己的作品、實習資料和社會實踐的紀錄,還比較有效果。

3. 只有「課程意識」, 而沒有「職位意識」。
學校的課程相當於供方,而公司裡的工作則相當於需方,在具備「職位意識」後,就可以充分地搜集資訊,並在這方面,對一些必要的相關人員進行專門的瞭解,藉此掌握實際的情況。

4. 自貶身價,而不是保有適當的姿態。
什麼是適當的姿態?就是願意從基層做起、願意多付出些努力、願意與團隊配合,並且願意學習新知; 而什麼是自貶身價?就是表示可以做事兒不用錢、做什麼都行、什麼都聽主管的,或者表示自己真的什麼都不知道。

5. 爭當官,而不是爭做業務骨幹。
大部分公司的基石都是業務骨幹。儘管成為業務骨幹後,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擔任管理者,但很多既沒有專業愛好也沒有專長的同學,卻更傾向於選擇管理職;應屆畢業生直接爭取管理職,通常不是受人歡迎的做法。因為要擔任一個管理者,有更多的業務表率、協調能力與示範能力的要求,而以己之短易其所嚴,被剔除的可能性更大。

6. 關心待遇,而不是關心專屬的職業能力。
實際上,若有了專屬的職業能力,比如方法論、專門經驗、透過交流所得到的新知識,往往意味著能得到更好的待遇。但許多學生對這類能力的價值意識不夠,單純地對待遇給予更多的關注,反而成為功利色彩濃厚、容易被挑剔的族群。

文章網址→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55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