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什麼才是好的溝通者呢?

  • 文/艾琳梅爾  圖/Pressmaster
  • 職場溝通是現代人不可不掌握的一項重要武器,善溝通、會溝通的人,
  • 在職場的發展上往往更加順遂有利,但在不同的職場環境,
  • 溝通的形式也會隨之變化,好的溝通者該如何評斷?
  • 20150522145606_04003  
  •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有時清楚的溝通,在另一些狀況裡,

  • 則必須在字裡行間才能發現我們真正的訊息。

  • 但當你說一個人是「好的溝通者」,到底你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你回答問題的方式,隱含了你位在刻度的哪一個位置。

    在我課堂上一位荷蘭的經理人留意到他的國家在刻度上的低情境位置,

  • 因此抗議,「我們在荷蘭也是要看情境說話的。」

  • 但是我問他,一位溝通時經常表裡意思不一的生意人是否被當作好的溝通者,

  • 他沒想太久就回答,「不是。那就是我們與法國人的差別。」

  • 他說,「在荷蘭,如果你不直接把話說清楚,我們會認為你不值得信任。」

    如果在一個低情境文化的國家,高度倚賴情境的溝通者可能會被看成有心機,

  • 不夠坦率,或根本是缺乏溝通能力的人。

  • 勞艾德蒙森,美國食品製造商卡夫的副總裁,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

  • 與亞洲與東歐的供應商進行生意上的談判,就赤裸裸地表示:

  • 「我始終相信人們嘴裡說的就是他們心裡想的,

  • 心裡想的就是他們嘴裡說的,如果不是,那麼他們就是在說謊。」

    另一方面,如果你來自高情境文化,

  • 你可能會覺得低情境文化溝通者連這麼明顯的事情都還要講,

  • 實在很沒必要。有很多話根本不用說,我們都了解!

    甚至覺得對方帶有屈就或紓降尊貴的意味。

  • 雖然我多年來在美國以外的地區生活,

  • 低情境的溝通方式仍然是我本性最自然的溝通方式。

  • 我必須很尷尬地承認,我經常被我的歐洲同事指控前兩項罪名。

  • 幾年前,我過去在紐約的金融機構,請我為他們的組織進行文化考察。

  • 因為企業文化非我擅長,當時也缺乏做這項計畫的時間,

  • 我請一位名叫帕羅的義大利同事與我合作。

    我們在他的辦公室相遇,帕羅開心地招呼我。

  • 帕羅大我二十五歲,名聲響亮,是一位傑出的研究者。

  • 他給我一本他最新出版的書,當我敘述這個合作機會的時候,

  • 他非常津津有味地聽著。我從因為自已的工作、家庭與寫作的計畫談起,

  • 開始解釋自己能參與這項計畫的時間有限,帕羅點點頭,

  • 然後我們兩個繼續利用時間深入地討論客戶的公司與需要談論的特殊議題。

    因為仍對自己能參與計畫的時間有限感到焦慮,

  • 我重覆提到要請帕羅協助我百分之八十的工作(當然也讓他拿百分之八十的報酬)。

  • 再回到探索客戶的需要與可能的方法,經幾分鐘後,又再回到對時間的關切。

    帕羅終於失去耐心大笑:

  • 「艾倫,我不是小孩子,不是昨天才出生,我非常了解你要說的點。」

  • 我發現自己因為尷尬,滿臉通紅。帕羅很習慣解讀細微的訊息;

  • 我第一次提的時候,他就明顯聽到我重點所在。

  • 我向他道歉,好奇帕羅是否經常會對其他在INSEAD教書,

  • 喜歡無止盡重覆與澄清自己的話的美國教授有同樣的反應。

    故事的訊息很清楚:你也許在你自己家鄉的文化中會被當作一流的溝通者,

  • 但是在家鄉行得通的方法,在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身上就不一定管用了。

    一項有趣的觀察,在高度情境文化,你所受的教育越高,思想越成熟,

  • 能理解間接與多層次訊息的能力就越強。

  • 相反的,在低情境文化,受過最良好的教育,

  • 思想最成熟的企業人,是那些可以用清楚直接的方法溝通的人。

    結果是法國或日本公司的董事長,很有可能比其第一線的員工更高情境導向,

  • 而美國或澳洲企業組織的董事長,可能比同組織的基層工作者更低情境導向。

  • 在這方面,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讓個人朝向主流文化的極端版本移動。

    ※本文內容授權自《出色文化》,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采好文,請見【上班‧這檔事】好文上架專區。

  • 原文網址↓
  • https://www.yes123.com.tw/admin/aboutwork/article.asp?w_id=493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es123劉玉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